来源 :深AI(ID:DeepAI2023) 作者 :深AI
6月26日下午 ,业朱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啸虎大佬朋友圈“互怼”流传开来。
这场纷争的和傅开始,是盛错猎豹移动CEO傅盛转发了一篇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观点的文章 。在文章中 ,业朱朱啸虎表示,啸虎“ChatGPT对创业公司很不友好 ,和傅创业公司基于ChatGPT能够创造的盛错价值非常单薄,未来两三年内请大家放弃融资幻想 。业朱“对此 ,啸虎傅盛表示反对,和傅发朋友圈称“硅谷一半的盛错创业企业都围绕ChatGPT开始了,我们的业朱投资人还能这么无知者无畏。”
接下来 ,啸虎两位大佬就“围绕ChatGPT的和傅创业公司,究竟有没有价值”这一话题在评论区针锋相对 。
图源 / 网络
截图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后 ,坊间甚至开始站队 ,有人站傅盛 ,认为大模型相关领域有价值的机会有很多;也有人站朱啸虎 ,称一些AI“套壳公司”确实没有什么壁垒。
不可否认 ,二人观点某种意义上都有其合理性。出现争论是因为,二人分别是从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 、预期不同。但是,如果看到最后就会发现,两位大佬的观点也有一致性,都是认为围绕大模型的创业,可能较难出现像BAT一样的大公司。
作为投资人和创业者的代表,二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差异 ?围绕ChatGPT的创业公司,价值究竟有多大?AIGC创业者们 ,又应该何去何从?
01
朱啸虎和傅盛“互怼” ,背后是在辩什么?
我们从头来看二人的分歧 。
在评论区,朱啸虎一开始称,“99%的价值是GPT创造的 ,这样的创业公司有什么价值 。”创业如果完全依赖GPT ,业务只是在大模型外面包了一层东西,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 ,那么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迭代可能很快被取代 。
对此傅盛以中小网站举例 ,如果把ChatGPT当成搜索引擎,认为在里面做一个网页也是有价值的。
用杜克大学教授陈怡然在社交平台的总结来看,朱啸虎觉得模型参数多,所需算力又大,加上用户也多 ,模型、算力 、数据三大支柱都向大厂商集中 ,看不到创业公司的机会,直接在大模型上做应用护城河太低 。
而傅盛觉得大模型催生了很多新的架构在大模型之上的创业机会,包括直接在大模型上搭建的不同应用,和由于数据私有带来的垂直领域的大模型等等。
但到这里,其实二人可能并非在同一层面讨论,概念还没有完全对齐,就“吵了起来” 。
接着往下看,傅盛又把ChatGPT类比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上的任何软件都是有机会的 ,大模型当前不能简单解决问题 ,这也是机会。朱啸虎回怼称 ,“有没有价值大家心知肚明” ,傅盛也回击“大模型更像大学培养出千千万万毕业生 ,大学不会统治一切 ,不会让创业没有价值。”
“两位大佬已经上升到捍卫自己的价值观了”,跃盟科技创始人王冉对深AI表示 。
不过,到最后,二人达成了部分共识,认为创业公司是有一定机会的 。
朱啸虎称,在国内市场,围绕大模型的创业,存在零零散散的小机会。他后来还专门发朋友圈表示 ,在国内垂直AIGC领域出手很多 ,核心观点是“不要迷信通用大模型”,未来大模型会变成日用品 ,而应用层创业者的核心第一在于场景,第二在于数据 。
AI从业者连路诗对深AI总结道 ,朱啸虎对于AIGC项目一定是重视的,但如果创业者撞到了ChatGPT的枪口上,便很可能会被替代,创业者更重要的是要找准场景,构建数据闭环强化模型从而形成壁垒。
图源 / 网络
傅盛也表示,“已经放弃BAT的创业梦了” 。也就是说,围绕ChatGPT的创业公司 ,是有机会的,但可能是小机会居多。
分析出现分歧的原因会发现 ,朱啸虎是站在投资者角度,想找平台级或者颠覆性的机会。而傅盛更多是从AIGC创业者角度 ,只要是能够对某个行业或者场景提效或者带来改变 ,有它生存的空间,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
二者身份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但归根结底,出现这场争论的本质在于 ,围绕ChatGPT的创业公司 ,长出超大体量公司的机会有多大?
这个问题,目前很难有确定性的答案。但从上半年来看,ChatGPT的走红,将市场情绪拉到了一个高点 。国内VC圈虽有热度,却并没有出现曾经移动互联网时代风口下的疯狂 。而另一面是,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坚定投身其中 ,寻找新的机会。当下在这个领域,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 ,似乎出现了一条鸿沟。
02
朱啸虎的谨慎,与VC圈的纠结
“从朱啸虎的观点来看 ,他对于这次AI浪潮下大模型的产业应用是有点纠结的。”王冉表示,这也代表了VC圈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
据王冉观察 ,面对这股AI浪潮,中美VC圈的观念和动作的差异已经显现。“海外投资圈的观念是 ,大概率会出现大的平台级新选手,机会是存在的 ,只是要找寻机会在哪儿;而从国内的投资人们的动作来看 ,似乎还在纠结 ,这里面到底存不存在大的机会”。
对于投资人而言 ,他们必须考虑商业模式、投资回报率 、退出机制等,更希望找的是有着较高壁垒、大的平台级机会 。然而 ,当前国内AIGC应用层的创业,往往缺乏技术底座 ,处境有些尴尬。
AI服务商“小正”对深AI表示,ChatGPT的走红,将市场情绪拉到了一个高点,普通创业者很难再讲出超出投资人和大众预期的AI故事 。据其观察,上半年资本市场也是在热切讨论与思考 ,但是头部VC投出来的更多是偏底层基础设施的公司 ,而非应用层的公司 。因为API接口的开放 ,应用层的创业很难在市场情绪高点下做出明显的增量。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此前曾对深燃表示,在应用场景侧,目前出现的创新项目还比较少,创业场景受限于底层的基础设施和想象力 ,一些真正突破性的应用还需要等基础设施和工具链建设完成,进入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的阶段 。如果要在应用层做创新类创业的冲动 ,可能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
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熊伟铭也持类似观点。他近期对媒体表示,在AIGC领域投资 ,还要再等一等看有哪些商业机会 ,不能着急 ,为了投资而投资 ,要在基础设施完善后才开始行动 。
从投资人的衡量标准来说,国内市场可能并没有那么多好项目 。同时,2023年以来 ,国内一级市场也并不算活跃。
以一季度为例 ,一级市场的募资金额和投资金额同比出现了大幅下滑 。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募资规模为3532.12亿元,同比下降33.0%;外币基金募资依然面临艰巨挑战,募资规模约为275.66亿元,同比下降41.5% 。一季度国内共发生投资案例数1722起 ,同比下降44.2% ,环比下降7.5%;披露投资金额1,300.3亿元,同比下降49.8%,环比下降20.9%。
“可能VC手里没钱了 ,出手时就会犹豫很多,连带着迭代认知的动力也会小很多”,王冉说道 。他表示,自己在2016年前后上一波AI浪潮时 ,和投资人交流会发现他们聊项目时会做很多功课,和创业者的信息差也没那么大 ,而今年这一波新的热潮中 ,再和投资人交流时发现,双方存在很大信息差 。
在国内尝试做类Character.AI产品的AI领域创业者王冰洁对深AI表示,从4月起,在线上已经对接了将近10位投资人 ,但深度交流后,就因为项目缺少核心壁垒没有下文了 。
考虑到AI大模型相关领域仍处于发展早期 ,国内投资环境依然不容乐观这种种因素,也难怪以朱啸虎为代表的投资人,面对这一波AI浪潮会相对谨慎了。
03
傅盛的乐观,与创业者的“狂欢”
投资人的谨慎,并不能浇灭创业者的热情。回顾上半年,ChatGPT的爆火 ,也带动了相当一部分人投入到AIGC领域创业中。
傅盛定义的创业,并非是要快速做大规模求上市的路径 ,而是即便只瞄准某个细分场景做成了一门小生意 ,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投圈的冷淡 ,对于创业者而言,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关注业务的价值。
小正表示 ,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智能交互体验,能够对原有场景带来很大变化。比如在留学申请领域帮助学生处理复杂的申报手续。因为ChatGPT开放API接口 ,背后的大模型供给能力实际上是平权的 ,而要把握住机会,竞争的关键成功要素肯定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于对于需求场景的把控或者对于渠道端的把控。
王冉对深AI梳理称,当前国内大模型领域的创业者大概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真正做大模型的创业者;第二类是利用大模型包装概念的创业团队;第三类是在模型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的团队;第四类是在垂直行业用模型能力去帮助用户决策,改善用户体验 。
后两类实则也是傅盛和朱啸虎争论的重点。其中,第三类进行产品创新的团队 ,可能会有很多工具层面的创新 ,王冉举了个例子 ,比如曾经的手电筒APP,现在看起来可能技术含量不高,且很容易被大厂替代,但不能否认这个工具的价值以及当时的火爆 。
而第四类和垂直行业的结合,更加考验对于行业场景的理解和认知,在当前落地性更强,商业化的空间也更清晰 。正如朱啸虎所言,场景和数据是非常关键的竞争要素 。王冉表示 ,在大模型时代,把传统业务和AI相结合 ,需要一定的投入 ,更多是增本增效,创业者要考虑的是,如果增加的效能大于投入的成本,那么这件事就值得去做。
AI领域从业者李展对深AI表示 ,围绕ChatGPT的创业,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将大模型技术在商业模式中的重要性降低 。即便难以成为大的平台级公司 ,但有自己的存活空间,便有其价值 ,或者在某个场景中能够领先一步 ,未来能够被大厂收购也并非不是一条路 。
投身AI领域的创业者们 ,当下依然保持着高度热情。
04
结语
进入6月以来 ,AI大模型的市场情绪已经出现了明显下跌 ,就连ChatGPT的访问量在过去三个月里也接连出现了环比增长率的下滑 。多位投资人的公开发言中谈及AI相关投资 ,都没有那么乐观 ,认为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
但是,AIGC领域的创业已经卷起来了 ,从大佬到普通从业者 ,都在寻找其中的机会 。
从多位创业者的反馈来看 ,门槛较低的AIGC创业 ,现如今早已经竞争非常激烈 。而要真正做一家拥有一定规模的AI公司,已经很难“轻创业”了。创业者们要做好心理预期,如果看准了某个场景的价值 ,就要保持战略定力。
*应受访者要求 ,文中李展为化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