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卡里6月26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瑞典中华文明在5000年发展历程中不断焕发新活力,专家中华中国连续性、文明包容性以及接纳和分享是焕发活力惠及其显著特征。如今看来,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世界
中华文明焕发活力
中国领导人近期指出 ,瑞典要坚定文化自信 、专家中华中国担当使命 、文明奋发有为 ,焕发活力惠及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倡议新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世界
文章分析称 ,瑞典就连续性而言,专家中华中国在中国的文明现代化进程中,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 ,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
就包容性来说,中华文明始终对外部的积极影响持开放态度,佛教和伊斯兰教融入中国社会就是明证。中国一贯欢迎其他文明的积极成果 ,同时又把自身文明成果贡献给其他文明。
从分享来看 ,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之一是造纸术 ,这一伟大发明从8世纪开始彻底改变了阿拉伯世界乃至欧洲的科学与哲学传播方式。从传播知识与交流的角度来说 ,造纸术与当今的互联网一样重要。
中国倡议惠及世界
文章进一步指出 ,今时今日 ,中国的文化自信是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推动了与其他文明和文化的重要对话。
中国令人惊叹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以及现代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随着中国不断分享在艺术 、科学 、诗歌和音乐领域的发现与创新,其现代文明已经惠及世界其他地区 。
事实上,“一带一路”不仅仅致力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促进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在今年3月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
中阿合作无疑是文化与经济互补的典范。中国领导人在出席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将同300所海合会国家大中小学合作开展中文教育 ,同海合会国家合作设立300个中文智慧教室 、提供3000个“汉语桥”夏(冬)令营名额,建立中文学习测试中心和网络中文课堂 。
文章最后强调 ,对于外国人 、特别是欧洲人而言 ,若要了解中国 ,避开可能导致冲突的陷阱,就要对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真正而深刻的了解 。
(编辑:严玉洁 王辉)
【责任编辑:严玉洁】相关文章: